地 址:北京市 北京市 朝陽區 北京市大望路
電 話:400-680-0011轉010
聯系人:李女士
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早在1933年誕生了關于功能城市的《雅典憲章》,這個憲章是為了應對大工業時代導致的“城市病”——比如說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失業、棚戶區的蔓延和城市中心的人逃離城市。面對這些“城市病”,當時一些規劃師、一些建筑師、一些社會學家集中在一起研究解決“城市病”的治本之策,大家認為城市需要合理的功能分區的規劃,對于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要在合理的區域里妥善地安排。
《雅典憲章》,在國際上曾經一度有它絕對的權威,所以很多城市都是按照功能城市的理念進行了建設,包括中國的很多城市。比如首都北京,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歷屆總體規劃都是按照功能分區進行規劃,比如說通惠河以南是化工工業區、通惠河以北是機械紡織技術加工工業區,酒仙橋是電子元件器件工廠,西郊是首鋼鋼鐵工業區,北郊是科研、辦公區,西北郊是大專院校,西郊是公園游憩的地方。這樣一種功能分區規劃圖看起來很漂亮,黑顏色的是工廠、棕色的是倉庫、綠色的是休息的地方、黃色的是居住的地方,但對城市、對人們生活的不良影響很快就顯現出來。“當時我在北京的西郊月壇居住,我上班的工廠是在東郊郎家園,每天早上要從西郊騎著自行車一個多小時到東郊上班,與我同行的有千百人的騎車大軍,黑壓壓地就從西往東騎。每天下午要頂著夕陽,也是伴隨著自行車大軍從東邊往西邊騎。”單霽翔說。
正是因為盲目的功能分區,使人們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在路上,人為造成交通堵塞、環境污染和休息時間的減少。單霽翔認為,當前我國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建設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展開,僅僅以功能來規劃城市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一座城市都必須以文化戰略的眼光進行審視,從全局的和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