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入住了才覺得家里好像有哪不對,但又說不上來。尤其是打開燈的時候,感覺一切都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樣。想在家里拍個照片,曬個晚餐,都拍不出好看、美味的感覺。
這其實是因為照明設計沒做好。
今天大叔整理了一些關于照明設計的常見誤區,同時也會附上解決方法,希望大家能及時注意,及時補救。
誤區一:瓦數值越高,亮度也越高
這個方法要擱以前來說確實沒啥毛病,因為早期的白熾燈和日光燈還真是這么回事,瓦數越大代表耗電量更大,燈泡自然更亮。氮素,現在都9102年了,LED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在相同亮度的情況下,白熾燈需要消耗85W電力,而LED大概只消耗12W。所以,用瓦數判斷亮度的方法顯然已經過時,現在流行根據包裝上的流明值判斷;
誤區二:全屋換上“省電”燈泡
很多朋友為了省電,會專門去挑選帶有“省電”字樣的燈泡,全屋都裝上,以為這樣最節能,最環保,但其實并不是這樣。
大叔先給大家科普一個公式:發光效率=lm(流明)÷W(瓦數)
也就是說,發光效率指的是每消耗1W電所輸出的光通量,單位是lm/W。發光效率越高證明電能轉化成光的效率越高,發出相同光通量所消耗的電能越少。有些長得“花里胡哨”的省電燈泡也是屬于日光燈的一種,和白熾燈相比起來確實可以稱為省電,但要是和LED比發光效率,可就不見得了。所以,要實現真正的節能省電,主要得看發光效率的最后數值;
誤區三:想讓燈光滿足各種氣氛而裝很多燈
大叔覺得這是大家最容易犯的錯誤,拿客廳來說,除了主燈以外,還要裝輔助照明,怕日后太暗,再繼續裝幾個氣氛照明…
仔細想想,咱們日常生活能有多少時間在家制造浪漫氣氛的?而且就算瘋狂裝燈也不一定能制造氣氛,為了避免浪費,咱們應該理智的根據空間屬性安排合適的主照明和輔照明。光線較暗的空間可以配置與入射光線呈垂直的設計,做不同的回路規劃,讓燈光一列列的排開;
誤區四:為了烘托氣氛,給廚房裝暖光
要是做在餐廳我沒意見,但廚房還是算了吧!我承認暖光看起來是還不錯,但要是用在廚房感覺可就不一樣了。一般來說,用白光還是黃光主要以自己的視覺感受為主,誰也說不清哪個最好。不過要是從作業和安全的角度來說,工作區(比如廚房、書房、浴室等)適用于色溫在5000K左右的白光,休閑區(比如客廳、餐廳等)可以用色溫在3000K左右的黃光。廚房用白光可以讓視線更加清晰,餐廳用黃光可以營造氣氛,同時促進食欲;
誤區五:為了省電,睡前關掉所有燈
家里要是有半夜會起來上廁所的老人小孩,這么做很容易由于半夜摸不到開關而跌倒,而且一打開就是刺眼的燈光,照亮一大片空間,也會影響之后的睡眠。安全起見,老人小孩的床頭在睡前最好可以亮起一個小夜燈,睡眠質量不好的朋友可以選擇感應式夜燈,避免不必要的跌倒;
誤區六:在天花板上裝射燈
也不知道咋想的,很多人就覺得屋子里燈光多了能方便看書,啥也不管,瞎裝幾個射燈做輔助總沒錯。其實射燈裝多了會很刺眼,還會造成視覺疲勞。天花板適合裝光源均質的燈具,有閱讀需求的,可以另外設置一個閱讀燈,避免眩暈;
誤區七:在客廳裝吊燈
吊燈顏值高,但很容易讓人產生壓迫感,尤其是對于小戶型而言。其實不管你家要裝什么燈,燈具的最佳高度都要以家里最高的成員把手向上伸直碰不到為最低高度。想裝吊燈的家庭,要考慮好自己家天花板是否超過了3米,不然適得其反,不好看,也擋視線;
誤區八:在浴室裝普通燈具
很多人總覺得衛生間浴室這種不算常用的空間可以隨便選個便宜燈具裝,只要能亮啥也不管。這實際上是個很危險的做法,因為所有電器在濕氣較大的場所都有漏電的可能,所以衛生間、浴室這類高濕度的空間咱們一定要選防水燈具;
誤區九:從來不清潔燈具
只要還亮著,咱就繼續用唄,等到徹底不亮了再換個燈泡就是了!這種想法應該是大部分朋友的心聲了,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要是平常注意清潔打理,燈具的使用壽命會延長很多,大概每半年到一年打掃一次就可以;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在照明設計方面,大叔希望朋友們不要因為“大家都這么做”而盲目的選擇。還是那句話,適合別人的不一定能適合自己。
留言:你家有沒有裝完才發現多余的照明設備?不同空間的燈具都是怎么設計分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