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何時請“外腦”合適
陳憶君
在多年的媒體策劃生涯中,我時常見到過于簡單化的企業,經營者毫無智慧可言,簡單到找個項目就“順其自然”,決定企業生死就全憑命運的造化。這類企業〈甚至于不能稱其為企業〉的老板總對別人的做法很好奇,但更不乏的是對經驗的依賴與思維的頑固,我不止一次向這類老板建議借用“外腦”,可以較全面地考慮問題,對企業的發展有好處,但對方的觀點都認為“找外腦是大企業的才做的事”,等做大后再考慮。客觀上,我們所了解的中小企業的確很少請“外腦”為之服務的,是不是企業沒做大時就不需要“外腦”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以福州服裝行業為例,福州的服裝生產企業近千家,其中半數以承接外貿訂單生產企業,半數為內銷生產企業,前者幾乎沒有自主品牌和營銷網絡及相關人才,后者都有自創品牌,當地也做些“十大品牌”、“知名商標”之類的評比。在內銷生產企業中不乏工廠占地數十畝、營銷網絡遍布全國各地的規模,但總體上福州的服裝品牌影響力卻和企業的擁有量嚴重不成正比,在全國叫得想的品牌幾近為零。而且這些企業中又不乏幾十年老廠,老板們都認為自身經驗豐富,日子就這樣平靜地過著。據我觀察,福州的服裝企業總體上存在不少問題,如品牌意識淡薄,市政府主管部門在幾年前曾有過給服裝企業下文件,尋求企業報名參與企業品牌建設的免費輔導,當時媒體就此報道稱“福州服裝企業無一響應”;企業缺乏可復制的模式,生產廠家雖然大都在兼做銷售,但營銷模式沒有形成,沒有可復制的店鋪模式和區域模式;市場開發缺乏總體規劃,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有人加盟就來者不拒;管理漏洞多,對經銷商的管理缺乏有效措施,網絡不能很好地為企業服務,等等。福州服裝企業存在的問題由來已久,而且可以悲觀地斷言這些問題還將較長時間內存在著。然而,這些企業中不乏有經濟實力的,就是因為不能與“外腦”結合,所以不能快速變得強大。
剛創辦的企業認為尋求“外腦”的時機不到,而生存幾十年仍沒長大的企業為何也對“外腦”不感興趣呢?那么,企業該在何時尋求“外腦”呢?人們知道很多大企業利用“外腦”的成功案例,也不乏企業創辦之初就請“外腦”介入的做法,我想這個問題本身沒有特定的答案,也就說它沒有時間限制,要說時機那就是老板何時覺醒的問題。
在服裝行業普遍日子難過的2009年,福州市民發現街頭巷尾不時冒出“衣時代網”女裝折扣店的招牌,全城“衣時代網”門店達30多達余家。此前鮮為人知的品牌,為何一夜暴發呢?這是一家開辦三年的小企業,以經營銷售中年女裝為特色的,專賣的門店僅有不到十家,但福州同類企業有十余家,此前同行間難分高下。在同年6、7月間“衣時代網”的老板偶然結識福建知名策劃人許孫鑫老師,“衣時代網”有了“外腦”的介入,僅兩三個月時間,“衣時代網”的門店有了全新的形象,在業界率先做好門店的內外功夫,門店的可復制模式和區域可復制模式形成,品牌得到低成本而有效的推廣,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較合理的經營思路,加盟者蜂擁而來,近200家連鎖店就在幾個月間發展起來,使其在短期內超越了同行所有競爭對手,穩居福建服裝折扣行業的霸主地位。在線下的擴張變得輕而易舉,從福州到全省再到省外不再為招商犯愁,在互聯網上的造勢更讓對手們望塵莫及,各大搜索引擎都魔法般地把“衣時代網”捧在前面,“外腦”體現出其不凡的價值。
在與異地同行交流時獲悉,福州服裝行業的現狀在他處及其他行業都普遍存在著。上述事例盡管屬于個案,但還是可以說明了企業利用“外腦”是沒有時間表的。當然,也不是說企業一用“外腦”就靈,也有一些企業吃過“外腦”的苦頭,但客觀上絕大多數企業的發展還是離不開“外腦”,因此也就不能因噎廢食,只是在尋求“外腦”的同時要多方了解與考察。
作者簡介:陳憶君,女,從事媒體策劃多年,熟悉企業與產品傳播,現為福建穿越企業策劃機構執行董事、策劃總監,歡迎您與作者探討您的觀點。郵箱:204843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