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三款可能將兒童勒死的窗簾,在不同地域的遭遇卻是天壤之別:在北美,336萬個售出品全部被召回;在中國,這些“危險品”照賣不誤,召回?沒門兒!
敢于采取這種國別歧視的正是讓中國人趨之若鶩的宜家家居。這個來自瑞典的品牌在12年的中國之旅中,將自己塑造成居家時尚的象征,人們寧愿自己肩挑背扛地把一堆桌子板凳搬回家,還沾沾自喜地說:這就是生活品質!
面對中國人的憤怒,宜家顯得泰然自若。憤怒打什么緊?轉身還不是走進賣場,大包小包地為我們當搬運工?不信你去看看,在“窗簾門”的漩渦中,宜家商場內照樣是人群“烏泱烏泱的”。
魯迅先生為中國人受侮辱痛心疾首地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如果說宜家的產品是“垃圾”有些貶損的話,那么稱它們是“精品”、“時尚”,眼睛就有些近視了。取材于中國,生產于中國,在中國這個“世界工廠”里,宜家那樣的產品充其量不過是“大路貨”。問題是中國家具同行太不爭氣。珊嘉櫥柜、雷士照明、喜夢寶床具等行業大牌,赫然登上了2009年的“質量黑榜”,其他小牌子誰人敢信?很多中國消費者的“不幸”在于,寧愿相信宜家,也不愿相信中國品牌,人家畢竟是“產品沒有質量問題,使用得當的話會很安全”。
宜家拒絕召回,中國家具同行們應該感到羞愧。要使宜家不再如此“橫行”,中國家具行業的大人老爺們就趕快自強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