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在美三次召回窗簾
6月10日,宜家主動在美國召回336萬個窗簾。6月17日,此事被中國媒體報道,但在中國,宜家不僅沒有召回該種產品,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產品符合相關標準,沒有召回計劃。
而小編從CPSC(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網站了解到,因為同種原因,宜家曾在2008年12月和2009年的8月份共召回790000件羅馬簾,2009年的10月份召回了533000件卷簾。而6月10日的這次召回,已是宜家第三次在美召回問題窗簾。
■最新進展
宜家接受退貨
6 月23日,小編撥打宜家客服電話咨詢羅馬簾的安全問題,客服人員表示,產品本身沒有質量問題,但要退貨依然可以來宜家辦理。該客服人員表示,在北美地區只是配合協會做召回,在中國依然沒有召回計劃,只是擔心消費者安裝出現問題,因此消費者如有疑慮,沒有小票也可退貨。
當日,小編聯系到宜家北京公司市場部,表示要對此事進行采訪。該男士表示此事歸宜家大中華區負責。他記錄下小編電話,但在發稿前沒有回應。
■相關思考
謹防問題在全行業蔓延
面對宜家事件,郎丹柯表示,消費者自己的覺悟固然重要,相關部門的介入也必不可少。他認為,相關部門應該對類似的事情高度關注:一是盡快出臺質量缺陷的召回細則;二是對已發生侵權行為的企業,進行溝通與約見,對產品存在的問題進行定性,督促企業維護廣大消費者的權益;三是在部門主導下,對于行業內部其他企業的產品進行普查,避免問題在全行業蔓延。此外,還應該關注窗簾其他方面的安全問題,如有的窗簾太重容易造成窗簾桿支撐不住導致下墜,有的材質比較鋒利會造成人身傷害等,促進行業標準的完善。
■ 各方觀點
照看不周怨不得窗簾
“我覺得小孩子被拉繩勒死完全是父母自己照看不周導致的,不能賴人家窗簾有問題。那小孩被桌子磕了,是不是也說桌子不合格要召回啊?而且這也不是宜家一家有這種產品,國內很多賣場銷售的窗簾也都是這樣的,不能專門責怪宜家。”——消費者吳先生
應該大方進行召回
對兒童的這種威脅,企業在銷售中應有明確的足以震懾消費者的警醒提示,否則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其次,即使告知了仍不能免責,因為這種威脅必須是消費者通過簡單易行的方式能夠予以避免的。消費者有疑惑可以退貨,看似有了解決意見,但這實際上是對召回的逃避?因為不管消費者有無顧慮,只要產品潛在威脅沒有消除,消費者安全就無法得到保障,擠牙膏似的提解決方案,不妨大方地站出來對侵權的商品進行召回。——北京市消協投訴部主任 郎丹柯
有問題就改進才是責任企業
“既然已經出現過造成小孩勒死這樣嚴重的事故了,宜家就不能再聲稱自己的產品合乎質量標準,應該有所改進,消除危險,現在這樣太沒有企業責任感了。最重要的是,宜家在美國召回產品,在中國就不召回,這不明擺著欺負我們中國人嘛!”——消費者 孟女士
宜家做法不負責任
雖然產品符合標準算是合格產品,但此種窗簾存在設計缺陷,屬于缺陷產品。宜家有義務向行政部門報告,并及時告知廣大消費者。此外,還應該對已經產生的風險進行消除,并在生產環節消除不合理的部分。目前雖然消費者想退貨就可以退貨,宜家的做法依然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對于那些不退貨的消費者,安全風險依然存在,萬一出現問題,宜家依然要承擔責任。消費者也要注意采取相關措施消除風險。——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 邱寶昌
■評論
兩種表情讓我看到虛偽
上周,宜家家居在北美召回了336萬個窗簾。許是這個數字吸引了媒體,那方召回公告剛出,這邊國人已成熱議。
與很多人一樣,乍聞此事,我先是一驚:窗簾還能鬧出人命來!此后,則不滿于宜家“中國不召回”的傲慢態度。生命可貴,難道因為法規有盲區,你便有理由放松對產品和服務的要求嗎?如此,宜家與不負責任的小作坊又有何異?
幾日后,面對眾多質疑,宜家的態度開始松動,從“產品質量沒有問題,不召回”變為“有擔心,可退貨”。但是,如果你了解到,自2008年起至今,類似缺陷產品的召回對宜家而言已是第三次;如果你了解到,宜家明知北美與歐洲兒童致死數字觸目驚心,并為防萬一召回了自家產品,在中國卻連警示都輕描淡寫;如果你了解到,只增加一個小裝置就能有效防范危險,宜家卻遲遲不進行改進,你還愿意諒解這個全球知名的家居大鱷嗎?
也許,讓人不可諒解的還遠不止如此,面對召回事件,宜家有過明顯的表情不一。去年底,宜家曾在中國召回過雷帕兒童高腳椅,當時很多小編都收到過宜家公關體系主動發出的郵件。但奇怪的是,上回只是有報告稱小朋友擦傷了腿,宜家就大張旗鼓,高調展示自己的責任心;這回,已經不止一個小朋友遭遇窒息甚至死亡了,已經不止一次的大批量召回了,宜家為何反倒沒了聲息?
企業保護自己的形象沒錯,但你不能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如此的避重就輕、前熱后冷,難免讓人深感虛偽。世界越來越沒有秘密了,“問題窗簾”的事發恰恰證明與其藏著、掖著,還不如大方認錯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