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陶產業的版圖,近年來變化非常之大,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近期一位專業人士提出的由“板塊化時代”向“碎片化時代”轉變。在這個過程中,部分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等優勢的內陸區域,成為產業資本及要素流向的洼地,而原有的陶瓷產區卻在淘汰落后產能、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面臨蛻變轉身的壓力。這當中,一些產業集聚度高的產區,迫不急等地提出打造產業集群的口號,而不少業內人士也常常將產業集聚等同于產業集群,筆者以為,無論一個產區的規模多大,如果不具備產業集群的要素與特征,那么這個產區仍然只是停留在產區的階段,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
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產業集群通常具備的向個特征,即:一個或多個產業形成專業化、擁有本地內生的網絡、本地化的研發和教育機構、勝任的人力資源、擁有便利的融資通道、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現代經濟學中對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也有著明顯的不同,前者是指同一產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內高度集中,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范圍內不斷匯聚的一個過程,其典型案例就是如前所述“板塊化”、“碎片化”崛起的大大小小的產區;后者則是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如佛山陶瓷在工廠關停并外遷后仍保有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很明顯是產業集群的優勢,而非產業聚集的優勢。
很明顯,產業集聚強調的是同一產區內各企業的集聚,是同一類資本及產業要素的不斷疊加,最后帶來的變化是1+1+1+……=N的效果;而產業集群強調的則是上下游產業之間的相互配合、分工與協作,其經濟總量與聚變可以用1+1+1+……>N來表示。產業集群最大的效應一是帶來生產成本的降低,如建立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之上的規模化生產,將會大大降低生產成本;二是帶來創新的動力與活動,不同的產業要素在物流、信息流的過程中,不斷得以優化,成為推動行業由內而外產能革新的重要力量。
從目前的行業發展頭況來看,產業集聚已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即產區,在國內少說也有數十個,但這些產區絕大部分還稱不上產業集群,或者不不具有產業集群,包括規模相對較大的淄博、高安、夾江等產區,而只能說其具備了培育產業集群的基礎,有了產業集群的雛形。國內唯一成熟的產業集群,目前還只有佛山,佛山除了強大的產能優勢、品牌優勢、網絡優勢、人才優勢、信息優勢、總部優勢等等外,其完善而又成熟的陶瓷機械、陶瓷化工等配套產業是其它任何一個產區都不具備的,包括意大利的薩索羅和西班牙的瓦倫西亞。我們知道,意大利雖然是瓷磚生產強國,其陶機裝備技術堪稱世界一流,但其色釉料產業卻遠遠落后,而西班牙則剛好與之相左,色釉料產業發展迅猛,但陶機產業卻嚴重滯后。因此,從產業集群發展的平衡性與完整性角度來說,佛山擁有目前全世界最完整、最成熟的陶瓷產業聚群,這也是“佛山陶瓷”聞名遐邇的根本原因所在。一個產區無論擁有多少陶機、化工企業銷售網點和辦事處,如果沒有形成上下游產業要素之間的整合,缺乏自主研發與創新的能力,沒有勝任的人力資源,就很難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從而缺失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
那么,新型產區怎么樣培育自己的產業集群呢?筆者認為,除了清楚產業聚集與產業集群二的概念,還要清楚二者的關系。產業集群依附與產業聚集,如同種子與土壤的關系,沒有產業聚集,就沒有產業集群,但是,產業聚集又不等同于產業集群,不管這個產業聚集有多大,如果不具備產業集群的特征,就談不是產業集群。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高安、淄博是最有可能繼佛山之后培育產業集群的兩大產地,但二者的路徑卻有所不同,淄博已具有一定的產能優勢,目前正處于淘汰落后產能的產業升級過程當中,這當中,進一步發展、壯大相關配套產業,應該是淄博建陶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與此同時,高安產區產能已初具規模,適當放緩、甚至控制新產能的增長,通過配套產業的發展來優化高安陶瓷產業的結構,同樣是高安陶瓷業面臨的當務之急。
一個產業最強大、最持久的競爭力,不是產業規模,而是產業集群。因此,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遠比產業規模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