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又一波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不但導致房屋成交量下跌,而且也使得位于下游的家裝市場的客流量和簽單量雙雙走低。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之下,家裝企業如何應對淡季、開發新市場成為其關注焦點。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各家知名企業已紛紛在網上開辟戰場,試圖突圍“過冬”。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傳統的家裝行業進軍電子商務的速度加快,電子商務平臺將成為未來最引人注目的重要發展陣地。
出廠◆代理商◆終端賣場◆消費者
傳統行銷渠道
一般來說,家具出廠價是市場價的四折,其余的六成利潤,都被經銷商和終端賣場吃掉。
一套兩千元成本的家具,出廠價是三千,賣到消費者手中往往就是六七千了。
電子商務平臺
直接面向消費者,企業就能走出利潤被渠道盤剝的怪圈。
樓市低迷波及家裝行業
“今年市場特別困難,有種像要‘過冬’的感覺。”黃先生說。他經營的家具廠原本定下2000萬元的年度銷售目標,十個月下來,只做了1300萬元。“眼下,年度銷售目標鐵定是完成不了了。”面對記者,黃先生有些無奈。
黃先生的遭遇并不是個案。今年,國家樓市調控措施頻出,樓市交易轉淡,波及下游家裝業。國慶前夕,國家更放出被媒體稱為“史上最嚴厲”的樓市政策重磅炸彈——“國五條”,拉開樓市新一輪宏觀調控序幕;繼而導致家裝業遭遇金融危機以來最強的“寒流”。據統計,今年樓市調控以來,家裝行業整體銷量呈現15%~20%的下滑;在過去的“十一”黃金周,整個家裝業銷售額同比下降30%左右,家裝市場期盼已久的金九銀十“高潮”沒有出現。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2010年是家具行業形成至今最艱難的一年。
“這令本已艱難的許多出口型家裝企業雪上加霜。”另一從事家裝行業的周先生介紹說。金融危機后,人民幣不斷升值,引發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漲,許多以出口為主的家裝制造企業,都開始嘗試轉戰國內市場。但由于品牌積累不夠、渠道拓展能力不強,或者承擔不起渠道建設的高昂成本,不少出口家裝企業內銷轉型并不順暢。
據悉,近兩年是許多出口型家裝企業轉內銷的關鍵期,此次受上游產業市場調整突襲,今年多數家裝企業銷售狀況都比較慘淡,庫房產品積壓嚴重,資金回籠嚴重受阻,很多企業都陷入了困境當中。
家裝業人士表示,今年原材料、人力成本、賣場租金、運輸費等都紛紛上漲,而市場觀望氣氛卻增長,這直接導致家具行業進入“寒冬期”,而上游調控對家裝行業的影響有一個相對滯后期,家裝行業的“冬天”可能才開始。
網上家裝市場逆市增長
盡管此次上游宏觀調控讓家裝企業感到寒風陣陣,但分析人士認為,調控對家裝企業來說其實是挑戰與機遇并存:一方面擠壓了上游行業的盲目增長帶來的泡沫;另一方面還讓消費者看清了家裝市場的真實價格體系,培養了消費者的理性購買行為,這對于致力創新的企業來說并非壞事。
事實上,一些先知先覺的家具企業早已開始謀求突圍,而電子商務平臺則成為家裝企業最重要的轉型試水陣地。“電子商務模式的日趨成熟,也為家裝企業的進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家裝業人士表示,電子商務可以省去大量渠道成本,并打破地域限制等優勢,因此,對來自宏觀經濟層面的抗壓能力會更強;而隨著網購消費成為流行趨勢,更是助推了家裝業網購“蛋糕”變大。
按傳統的行銷渠道,家裝企業產品從出廠到消費者手里,需要經過代理商、終端賣場兩大渠道環節,家裝產品價格成本至少要提高一倍。“一套兩千元成本的家具,出廠價是三千,賣到消費者手中往往就是六七千了。”黃先生介紹,一般來說,家具出廠價一般是市場價的四折,其余的六成利潤,都被經銷商和終端賣場吃掉。
“如果要拓展渠道,折算人力物力成本后,利潤更沒多少,但如果把生意搬上電子商務平臺,直接面向消費者,企業就能走出利潤被渠道盤剝的怪圈。”某家具企業的相關負責人稱。在過去一年,該家裝品牌店在網上的銷售額暴漲了4倍,今年8月,其網店銷售額達到歷史峰值230萬。
數據顯示,在去年我國網民數已達到2.98億。以國內最大的零售網站淘寶網為例,其去年成交額就超過2000億元,而其中家裝產品達60億元以上。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家裝行業進軍電子商務的趨勢是必然的,網絡營銷將成為家裝企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路徑。
日前,在舉行的2010中國家裝行業高峰論壇上,突破傳統轉戰電子商務,也成為了眾多商家的共識。有家具協會人士認為,有貨無牌、缺乏渠道拓展能力、渠道建設成本高,已成為阻礙中國家裝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在未來市場環境不確定因素加大的背景下,借力電子商務,將是家裝業突圍發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