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緊箍咒”的自律
“我干了這么多年裝修,卻始終不明白怎樣經營才算真正的正規。”某家裝公司經理韓先生告訴記者,家裝行業發展時間短、相對應的法律一部也沒有,相關的法規也少,這個行業的規范主要靠自律。韓先生說,他剛剛涉足家裝業時,全靠自己摸索和與客戶不斷溝通。近幾年,雖然國家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規對“設計圖紙怎么收費?工程質量誰說了算?室內裝修驗收認定?售后服務幾年為準……對這些施工細則沒有明確的規定。韓先生認為“家裝行業混亂主要在于沒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規。”行業缺乏標準,市場競爭自然無序。
記者幾經查詢,了解到1997年中國輕工總會曾發布實施過《全國室內裝飾行業家庭裝飾管理辦法》,但許多家裝行業人士卻對此《管理辦法》知之甚少。記者看到,雖然《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從事家庭裝飾活動的個體經營者,必須賃有關部門的證明,經過職業培訓,考核合格,取得當地室內裝飾行業主管部門頒發的資格證書,持證上崗。”但記者在我市卻未找到一家專門針對裝修工的職業技術培訓部門,更談不上對工人進行考核,頒發相關資質。
《管理辦法》還規定“從事家庭裝飾活動的設計單位、施工企業,必須持有室內裝飾行業主管部門頒發的設計單位、施工企業資質證書。”但在采訪中記者發現,近八成家裝公司負責人不知道這項規定,并表示在辦理營業手續時也沒有被要求執行這樣的規定。“現在‘皮包公司’那么多,家裝公司能在工商部門注冊就算正規的了。”某家裝公司老板感慨道。《管理辦法》出臺多年,雖看似對裝修工無證上崗,企業無資質經營行為上了個“緊箍咒”,但落實起來卻疲軟無力,讓貌似剛性很強的《管理辦法》形同虛設。
價格拼爭行業難發展
盡管家裝行業出現的問題較多,但記者從市12315投訴中心了解到,除了對家用電器和家裝材料的投訴外,消費者投訴家裝公司施工質量問題的卻是寥寥無幾。業內人士分析,對于家裝公司的投訴少,并不是因為家裝問題少,而主要源自消費者更愿意找私人裝修隊,對家裝公司的認可程度還不夠高。
“目前我市大多數業主在裝修的時候主要考慮的還是價格。”某家裝公司老板告訴記者,在家裝行業中,雇用家裝公司往往比雇用私人裝修隊多花費30%左右,“錢”將多數業主擋在了正規公司門外。“雖然明知道私人裝修隊管理不規范,但因為錢少,多數消費者無論從觀念上還是從經濟上,都表現出對‘民間’手藝人的認可。一旦出現問題后悔也晚了。”某家裝公司老板說,私人裝修隊越有市場,正規家裝公司的日子越難過,企業運轉成本也就越高,常此惡性循環,家裝市場難有發展。
“新模式”的道路有多長
“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并沒有改變家裝行業的運作模式,比照其他制造業有標準的流水線和生產工序,裝修行業可以說還停留在‘手工業時代’,施工個性化太強,導致行業難于規范,問題重重。”某家裝公司王經理說。據資料顯示,從2005年開始全國各大家裝行業的風云角色,已嘗試將房屋的主要部件在工廠定制好,拿到工地現場組裝。這種工廠化嘗試將家裝全過程分解成三大步,先做整體設計,再按設計要求預訂部件,最后到現場裝配。“整體家”“集成家”的概念給家裝行業帶來新的氣象。工廠化操作也避免了家裝行業的許多問題,消費者永遠喜歡價廉物美的東西,工廠化的批量生產既降低了成本,又對產品的工藝水平有更大的保證。專家認為,不管全面實現工廠化的道路還要走多長,可以肯定,工廠化是家裝行業走向規范化最值得嘗試的方向。
【記者觀察】
房地產業短短十年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居民的住房生態,人均住房占有率普遍提高,對居住環境要求的不斷升級,給家裝市場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如果把家裝行業比作一只氣球,那么行業內入行門檻低、施工無標準、運作缺乏監管等原有的痼疾,就像這只氣球上的“污點”,市場需求刺激著行業的氣球越吹越大,“污點”也就越來越明顯。
采訪中記者發現,裝修工持證上崗、企業具備資質、完善監督管理……治愈行業痼疾的“藥方”隨處可見,但裝修工無處培訓、不知誰來頒發資格認證、企業入行門檻過低等,按照這些“藥方”卻并不能抓到行之有效的“良藥”。
行業發展隨著市場需求應聲而動,但相關的管理辦法和監督機制卻“該出手時不出手”。宏觀法規辦法可操作性不強,一系列的“空白”和“乏力”,讓家裝行業陷入一片渾沌。
如今規范市場已經成為業主和家裝業共同的需要。消費觀的不斷成熟,市場工廠化前景不斷探索必然會促使家裝市場走向規范。家裝行業大有可為,而為家裝這趟高速運行的列車鋪就一條堅實規范的軌道,還需各方共同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