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的幾種傍法
打“擦邊球”:就是模仿著名商標,使消費者誤認是著名商標而購買。對于文字商標將一些著名品牌加上前綴或者后綴。
裝修網解釋,將著名商標名注冊為商號:
這種“傍名牌”,就是將著名的商標注冊成為自己的公司商號,混淆公司名稱與品牌名,使消費者誤以為著名的品牌就是這家公司生產的。
“海歸殼派”:通過國際注冊公司在海外注冊公司和申請商標,使消費者認為這是國外的公司生產的,是國外的品牌,但是企業的產品仍然在國內生產和銷售。這種品牌都號稱在海外有研發機構,實際上是徹頭徹尾的國內生產和國內工藝,產品的品質、工藝、設計等,將自己裝扮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外國公司和外國品牌,但是與其宣稱的品質大多是不相符合的。
自己“監制”國際品牌:自己生產的產品,打上某某監制,似乎給人品質保證的感覺。為了拉近自己與知名品牌的關系,一些經營者甚至自己親自“監制”國際名牌。具體做法是在香港等地先注冊一個名稱和一些國際名牌非常相似的公司,然后在自己生產的產品上打上由這家公司監制。給消費者的感覺是國際名牌的公司對這些產品進行質量監控與質量保證。
“傍名牌”現象讓人很無奈
衣柜行業,除了“傍名牌”,假冒品牌生產、銷售產品的事情也不少。“一些做過經銷商或在品牌擔任重要職位的人,從生產到銷售都很了解,他們生產的產品多銷售到工裝領域,行業里有很多這樣的案例,大多稀里糊涂過去了,我們也沒有辦法”。某公司張先生無奈說道。
雖然有律師表示,商標故意與其他品牌類似的做法,目的是讓消費者產生誤解,如果消費者知道“此物非彼物”還要購買,無可厚非;如果商家誘導消費者誤以為是其他品牌,就涉嫌消費欺詐了。這種情況在每個行業都有,主要是利用消費者喜歡低價的心理。品牌之間的模仿、隱喻和有意混淆的情況,被侵權企業可以要求對方停止使用。
消費者要“火眼金睛”
衣柜消費者可以在購買前詢問賣家是否與自己認為的“大牌”有關系;也可以致電品牌官網公布的客服電話或詢問本地經銷店面。在購買時,也需要仔細看清衣柜的商標文字、字體、顏色、英文拼寫,很容易分辨出誰真誰假。如果走入某名牌店內,產品價格特別低,要注意看是否認錯牌子,以免被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