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聚集了賣場、知名家具品牌、行業協會、學院教授、政府官員以及法律界人士的“家具行業知識產權保護研討會”指出,在企業靈活運用法律手段、行業聯手的同時,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才能更好地實現“知識產權保護”。
案例抄襲、侵權紛爭頻現
梳理近年來家具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事件,刨去大品牌被小作坊抄襲,更讓人震驚的是發生在“大牌”與“大牌”間的對決:從2012年10月起,雙葉家具陸續起訴了濟南澳克家具有限公司(“賴氏家具”)以及博航一統裝飾材料有限公司(一統家具),并以高索賠額獲得關注;2012年9月的上海家具展上,北京依諾維紳家具有限公司帶領媒體記者等到麥斯得爾展位前指認多款型號產品涉嫌抄襲,后反被麥斯得爾告上法庭要求賠償并道歉;2013年3月深圳家具展上,榮麟世佳與深圳市耀華宜家家具有限公司之間就參展的柏森“大觀”系列家具的部分產品是否涉嫌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而發生爭議;今年3月份,在東莞家具展上,芝華仕沙發認為顧家家居涉嫌侵權,向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并申請證據保存,展會現場,執法人員把涉嫌產品進行了封存,顧家家居隨后發布《專利之爭靜待公斷》的聲明,稱該款沙發為自主研發產品,曬出了專利證書,顧家家居表示,該爭議已交由法院受理,希望雙方通過正當途徑解決爭議……
除了抄襲,家具行業遭遇的另一個知識產權保護即是商標紛爭。全友家私先后與成都全友電器有限公司以及佛山市全友衛浴有限公司就商標侵權產生了糾紛,最終佛山市全友衛浴有限公司被判賠1400萬元;而床具企業鄧祿普在中國遭遇了佛山市鄧祿普寢具有限公司(簡稱“佛山鄧祿普”),雙方也就商標是否侵權產生了紛爭……
現狀
抄襲現象長期困擾行業
在中國家具發展的歷程中,抄襲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詞語,有人笑稱是“國內抄國外,小牌抄大牌”。中國家具協會理事長朱長嶺也表示:“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是長期困擾行業的問題,抄襲外觀設計的現象在行業內常有發生。”行業早年的發展歷程就是盡快把國外產品發展成為國內產品。“我們每次去意大利,意大利協會每次都反映我們的企業抄襲他們的東西。”十多年來,隨著中國家具企業越來越重視原創設計,國內也出現了一批原創設計家具企業,但他們也迅速遭到了國內企業的模仿。朱長嶺曾在接受京華時報記者采訪時解釋:“家具很少有技術專利,大多是外觀專利,而且外觀模仿起來不難,所以設計得好的樣子,經常被抄襲。”而另一個客觀原因是,當廠家設計出好的款式產品時,往往需求很大而產量不足,其他的廠家就會模仿推出同樣的產品來。不過,朱長嶺也表示,行業在進步,“最近兩年用法律的方法解決知識產權問題已經有了先例,各大展會也都有保護知識產權的投訴點。”
電商新侵權形式頻現
隨著近些年電商的迅猛發展,家具行業的侵權也出現了很多的新形式。百強家具法律顧問蔣博表示,在網絡銷售平臺上出現了不少小作坊形式,“不知道他們的工廠在哪兒,只在銷售平臺上銷售,公布我們的信息,如果起訴的話,我們連相應的被告都找不到。”曲美家具的法務經理魏欣欣也表示,對小作坊的侵權深有感觸。“江蘇賣場的小工廠抄襲我們的產品,當我們組織訴訟時,小作坊已經注銷了,導致我們無法維權。”華日家具技術中心經理陳風義也有同感,在電商搜索中會出現很多其他類似商標品牌,“甚至有很多小企業以抄襲速度快而感到自豪。”
大品牌抄襲具破壞性
與小作坊的無處追尋相比,一些大品牌的抄襲更讓原創企業憤怒。北京家具品牌聯盟理事長、榮麟世佳董事長戚麟表示,在抄襲現象中,小品牌的抄襲并不能迅速產生影響,反倒是一些大品牌的抄襲對原創企業傷害很大。戚麟認為,行業內真正研究設計的很少,更愿意抄近道,而有些大企業越來越多的走抄襲路線,這讓其倍感無奈。“這些具備一定研發能力的大品牌有相當的規模和渠道,其抄襲產品的速度有時甚至超過了原創企業的推廣速度。”
而當原創品牌與抄襲品牌在渠道發展方面發生重疊“共處一室”—同在一家賣場的時候,這種傷害尤為明顯,不僅影響銷售,還傷害品牌。雙葉家具常務總裁高非對此深惡痛絕:“有的不僅抄襲外觀,還會抄襲工藝,時間一長,會與原創越來越接近,這個時候會反咬原創品牌一口。”抄襲者的“口頭宣傳”對“品牌的傷害是最致命的”,“這對整個行業的誠信和發展都是一種莫大的破壞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