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隨著租金上漲、競爭激烈,大型家居賣場一直處于生死邊緣,加上經營模式的單一,家居賣場路子越走越窄。
“二房東”經營模式
“除了宜家等少量品牌,幾乎所有國內家居賣場都是‘二房東’的經營模式。”鐘程建表示,只是其中自營比例多少有差別,物業歸屬有差異。
所謂“二房東”也就是賣場經營者從業主手中租下物業,然后分租予各個家具店商。或者收取租金,或者根據店商的銷售按比例提成。這一借鑒于百貨業的發展模式,前十年頗受歡迎。一方面家具家居的集體呈現,可以“成行成市”地吸引購買人流;另一方面當時國內家具廠商普遍規模較少,借助這些平臺對外銷售最為有利。
在這種模式的帶動之下,家居賣場蓬勃發展,經營規模也越來也大,從幾千平方米的空間變成上萬平方米、幾萬平方米、十幾萬平方米。起初家居賣場的經營者往往都會有一定的業界背景,或者是家居生廠商或者是經銷商,這類經營者通常在賣場中有著不少自營份額,例如金海馬的一些店門,自營比例超過1/3。他們通常都較為了解家具業的發展前景,也明白店商的經營狀況。自從家居賣場成為“香餑餑”后,一些商業地產背景的經營者開始大規模進入,這些經營者有更雄厚的資本實力,更關心的是經營規模以及招商情況。他們或者是自建物業出租招商,或者承租了大面積商場再“轉租”。
2008年開始,全國家居賣場急劇擴張,各種連鎖加盟的家居賣場迅速涌現,短短幾年間,全國規模以上家居賣場的面積由幾百萬平方米,迅速上浮到去年的4000萬平方米。根據中國家具協會的統計,按行業標準1萬平方米年銷售1億元計算,去年家具建材行業實現年銷售額約2000億元,也就說2000萬平方米的賣場面積就已經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亞太傳媒董事長駱合理就認為全國大賣場中至少50%虧損。
伴隨著今年房地產市場迅速進入冰凍期,家居建材市場也開始疲軟。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中國建材[-1.67%]流通協會共同發布的全國建材家居景氣指數(BHI)顯示,2014年6月全國建材家居市場整體延續5月份的疲弱態勢,BHI指數環比下降3.8點,同比下降2.37點。全國規模以上建材家居賣場銷售額為1024.4億元,環比下降6.15%,同比下降0.31%。這是2014年春節之后首次同比、環比均有所下降。
但家居賣場龍頭企業的擴張依然在延續,此前居然之家就宣布,分店數量將會從現在的70余家增長到近百家。除此之外,紅星美凱龍、香江集團都在籌備大面積擴張。
加租不利商戶,不加租殺傷業主
一邊是加速開店,另一邊卻是倒閉頻頻。2014年中家居賣場調查報告顯示,當前全國家居賣場撤店空置的情況正在不斷加劇。調查涉及廣州、上海、西安、南京、蘇州等16個城市52家賣場,包括全國連鎖賣場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吉盛偉邦等全國連鎖賣場及地方賣場。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基本每一家賣場都存在撤店空置的現象,并且11個城市中有16個賣場的空置率超過20%,占比30%以上;22個賣場空置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以上,有8個賣場空置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以上,分別占比42.3%、15.4%。
商家撤走的原因無非是“租金太貴”。鐘程建表示,隨著城市擴展越來越快,一些原本屬于城郊的區域迅速聚集了大量居住人口,隨之而來的是物業租金的節節上漲。而家具陳列由于其本身特性,需要大面積的展示空間,“單位面積的租金相對而言肯定低于其他零售行業。”其表示。
7月15日,廣州番禺區“五洲裝飾材料城”七百余家商戶罷市,抗議租金暴漲,并要求政府部門主持公道。據了解,這一裝飾城的店鋪租約今年8月就到期,要想續租,商戶需要繳納1萬~7萬元不等的升級改造費,并且租金上浮50%至100%,這讓商戶大叫吃不消。而該材料城的經營方則表示,新合同的租金漲幅是因應周邊物業租金的市場價格制定的。至于升級改造,“為了保證競爭力,升級改造必不可少”,該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前后將會投入5億元改造項目,商戶承擔的只是很少一部分。
“番禺十年前只是廣州的遠郊,租金當然可以達到100元/平方米甚至更低。但現在該區域聚集人口眾多,租金已達到近400元/平方米。”鐘程建表示,業主謀求更高收益并不難理解。
如果不升租金,業主的利益又如何保證?在廣州賣場罷市一周后,長三角的淮安、南京等地也出現了業主拉橫幅抗議的情況。這些業主在兩年前購入了某大型連鎖家居賣場的商鋪,其后交由該賣場統一運營。其中一位陳姓業主在電話中向記者表示:“賣場給出了年回報8%的口頭承諾”,然而去年到賬的資金還不到商鋪價格的1%,這意味著這筆投資要一百年才能收回賬面成本。“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市場需要培育,但據我們了解,相當部分的租金是由×××(賣場)收走了。”
面對這種矛盾,部分廣州的家居賣場選擇撤離市中心,選擇在更貼近倉庫的區域建賣場。
但與此同時,這也讓部分優質商家離開了賣場。尚品宅配、恒生家具、靚家居等品牌的商家選擇留在市中心,遷入大型SHOPPING MALL。“首先人流量足夠,而且購買力強,利于開發新客戶群。”靚家居總經理曾育周表示。
前提是“家居賣場必須深度轉型。經營者不能再滿足于二房東的角色,要將單一的賣場變成整套生活資料平臺”,中國建材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秦占學如是道。
2014年7月1日,深圳仁豪家具董事長尤國忠先生接受媒體報道時認為,目前所出現的家具商場過剩,并不是絕對的過剩,普遍的過剩。他說,據統計,2012年全國家具賣場面積已達4700萬平方左右,從數據上看我國的家具賣場是過剩的,但一些區域賣場又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經銷商難求一席之地,這種不平衡應該說是結構性過剩。
造成過剩的內外因素
尤國忠先生進行了具體分析:2012年之前,東莞、順德等珠三角的家具之前大部分都銷往歐美國家,但受美國消費力降低和歐洲債務危機等因素的影響,海外市場日益萎縮,許多家具廠商訂單下降趨勢極為明顯,他們只好選擇轉戰國內市場,尋求銷售通路,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全國以及區域家具賣場的持續擴張速度。
目前市場上都在說家具賣場過剩,這是因為賣場一方面憑借地產資源優勢成功綁架了廠家和經銷商,擁有強勢的話語權,成為行業的掣肘,而它的急速擴張也使得經營成本水漲船高。同時通過不斷提高店面租金、變相截取入駐商戶的現金流等方法轉嫁營業壓力。這也讓經銷商跟不上大賣場的速度,促使經銷商與商場的矛盾逐漸升級,更加速了賣場的惡性循環,加大了大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家具市場的盲目擴張和上游產能過剩已使得賣場供求關系嚴重失調。市場容量本來就有限,門店數量增加了,單店營業額自然被攤薄了,經銷商的利潤空間被壓縮,賣場經營不下去是必然的。
細分市場上賣場并未飽和
尤國忠先生又說,相對于賣場總量過剩而言,細分市場方面,家具賣場并未飽和。家具賣場日后會漸漸分化為專業市場,也會往更深入的區域發展。比如說羅浮宮定位為中高端市場,它增加了設計研究院等附加值,目前在這個細分市場,應該是尚未飽和,更沒有過剩。
在家具零售賣場方面,不僅尚未過剩,而且相對稀缺,就樂從家具城或是佛山家居博覽城來說,面積總量大,更趨向于批發和行業采購平臺。佛山的家具零售賣場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針對本地的家具零售很少,且貿易中心和零售商場有著很大的不同,面對的客戶以及功能都存在很大的區別。
房地產市場不斷地受到調控,購房環境相對寬松,進一步刺激了家具行業的發展。賣場總量過剩只是過渡期的表面泡沫,等到新的、優質的淘汰了舊的、落后的,也就不必擔心過剩的問題了。
因此,從整個長遠的發展態勢來看,家具賣場所呈現出的是結構性過剩。
如何解決賣場中的問題?
尤國忠先生進一步指出,雖然賣場過剩,但用另一種眼光來看,目前所出現的家具賣場倒閉現象,實質上是家具行業的自我調控,是家具行業自身在擠掉泡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并非壞事。
未來家具行業的發展形勢雖然不太妙,但仍有市場可開拓。行業的優勝劣汰態勢雖將繼續,但賣場的發展需要的更多是實力。此外,還得洞察先機,搶占市場。要想在未來的市場中有立足之地,必須從以下幾點出發:
(1)賣場需合理布局,不再是搶占市場為目的,盲目擴張,而應該以實際情況來設置賣場。
(3)加強賣場的監管,正規的收費、有力的管理、貼心的服務,給經銷商與消費者都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4)細分市場,區分高中低端市場,有層次的選擇經銷商和家居品牌,亦可以開始往三四線城市發展。
(5)賣場的合理有效發展,還可以與廠商合作,實現共贏。同時,品質、價格、服務、口碑也都占據一定的比重,只有從各個方面努力做好,家具賣場問題才能早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