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一:踩踏
2014年昆明市明通小學“9?26”踩踏事故讓不少人心有余悸還未平息,2015元旦上海外灘的17級奪命梯事件導致36人死亡49人受傷更震驚全國。雖然兩起事件主因都是因為對樓梯區域管理或使用不當為主要原因,但事后依然有人質疑或指責事發地點的樓梯過窄。那么發生踩踏到底和樓梯寬度設計有沒有關系?
專家解析:踩踏事故更容易出現在樓梯,這是因為作為公共建筑垂直交通的樞紐,樓梯的寬度遠遠低于其他公共通道的寬度要求(公共建筑通道的寬度要求至少在2M以上,一般來說都不低于2.5M。而根據建筑規范要求:多層公建疏散樓梯的凈寬度不應小于1.1m,其中醫院1.3m,住宅1.1m,其他空間1.2m,商業不論是否高層都需要1.4m,六層及六層以下住宅一邊設有欄桿的梯段凈寬則只需要1m),這必然導致瓶頸效應,特別在人流非常密集的空間,表現得更加明顯。樓梯因為高低不平,比普通地面更容易發生有人倒地,而有人倒地,是樓梯踩踏最致命的誘發因素,加上上述樓梯寬度的瓶頸效應,人流量較大的時候踩踏事件就很容易發生。
▲Stuttgart Public Library,photo by christian stoll
▲Fukui Prefectural Dinosaur Museum,Japen
雖然踩踏危險不太能完全通過樓梯的設計來避免,更重要是管制、預警方案和全民意識的問題,但從設計的角度,還是可以通過以下手段盡可能避免因為設計不合理導致的類似事件:
1.對于樓梯的步數、寬度、高度等建筑規范有專門針對樓梯的設計規定,消防規范對疏散樓梯也有嚴格的要求,包括不同場所和不同使用功能,設計師應該嚴格按照國家的設計規范執行踏步的寬度、高度標準,以方便人們行走。
2.要盡量調整好緩臺的位置,起到真正緩沖的作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加樓梯之間的平臺,不要一次從頭走到尾,多增加一些平臺,來緩沖一下人群的活動。這樣從某個程度上來講,遇到踩踏事件的時候會比較多空間承載人流。
3.有固定人流方向的場所,可以通過引導、欄桿等將正反兩個方向的人流隔離開。比如地鐵里的樓梯往往都設置了上下行的隔離欄桿,把上樓梯和下樓梯的人群分隔開,減少上下擁擠的幾率;一些地鐵換乘站,會通過指示系統完全讓進站方向和出站方向人群走兩部不同的樓梯,這些都是設計過程可以參考疏散人流、減少事故的方式。
事故二:滑倒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以來,顧客在飯店、商場等樓梯滑倒摔傷索賠案件層出不窮,不少經營場館也因為“樓梯”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樓梯君委屈的說:“這也怪我咯?”放個小心地滑的標志不就都可以解決?和設計又有什么關系?
專家解析:餐飲、洗浴、泳池等場所樓梯防滑是必要功課,如果誤用了普通材料沒有做防滑處理,出了事故就是設計者的責任了。濕滑的空間樓梯踏步一定要使用防滑效果好的毛面石材、或防滑瓷磚;如果是玻璃需要做噴砂處理;如果是普通石材、瓷磚可以用切縫,或者是把表面做成毛面,來增加它的摩擦度。當然還有踏步的防滑條也是必須具備的。
▲臺階防滑細節處理
▲地毯可有效防止濕滑
▲木質樓梯的防滑設計
▲玻璃樓梯的防滑設計
另外,就是扶手的高度和握持感對人的觸覺心理也會產生影響!扶手不僅能給我們心里安全感面對長樓梯不至于腳下發軟,同時也能夠在關鍵時刻“扶”我們一把,讓我們即使跌倒也不至于從樓梯上滾落。所以沒有扶手、或者扶手高度不合理樓梯更容易導致滑倒演變成傷害更嚴重的滾落樓梯,在人流量大的區域更有可能升級為踩踏事件!樓梯扶手的合理高度一般在80-110厘米之間,到人體腰部偏上的位置,超過四股人流通行梯段中間應加設扶手,這些可以最大程度讓扶手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兒童醫院的樓梯扶手及護欄設計
事故三:踏空
從外地來成都游玩沒想到卻在成都某公園樓梯上踏空摔成重傷,63歲的傷者王女士將公園告上法庭,索賠56萬元。樓梯上踏空到底是個人原因,還是真的和樓梯設計有關系?
專家解析: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和設計師有絕對關聯的,比如:場地小、空間長寬高度不夠、設計師從業經驗少、材料工藝不合理、對人體空間比例的把控不到位等問題。其實不管是踏空還是踩的很吃力基本上都是跟設計尺度有關,法律上都有明文規定,不同空間對于樓梯尺度的要求,只有在規范要求內去設計,才能避免這種不符合人體工程學的高度出現。
我們通常所說的樓梯坡度線是指:梯段各級踏步前緣各點的聯線。而坡度線與水平線的夾角就是樓梯的坡度(這一夾角的正切稱為樓梯的梯度)。國家建筑規范規定:室內樓梯的坡度:范圍在23°—45°之間,正常情況下應當把樓梯坡度控制在38°以內,最好的坡度為30度左右。特殊功能的樓梯要求的坡度各不相同,但一般說來,在人流較大、安全標準較高,或面積較充裕的場所樓梯坡宜平緩些,僅供少數人使用或不經常使用的輔助樓梯,坡度可以陡些,但最好不超過38度。
樓梯踏步寬度300mm,高度150mm較為舒適,根據實際樓層高度可作微調。但踏步高度超過175mm上樓梯就很不舒服。
事故四:走光
青島百麗廣場曾因“走光樓梯”爆紅網絡,引起不少姑娘投訴商場,無獨有偶臺灣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遭反映樓梯設計不良,一樓往二樓間樓梯階梯板雖裝有“沖孔鋁板”,但從樓梯底部往上看,透過透光小圓孔,讓穿裙女游客裙底風光有外泄之虞,場館被迫重新改造樓梯部分。這次,怎么看好像樓梯設計都脫不了干系了?
專家解析:“走光元兇”大多是玻璃樓梯和無踏步立板的樓梯,另外坡度過大的樓梯、緩臺距離過長的樓梯等都是容易使女性群底走光的元兇,女性遇到上述的樓梯時一定要注意。
不過這個問題帶有明顯的地區性,因為歐美的建筑師往往并不認為會由此而帶來不便。例如:由英國建筑師福斯特設計的香港赤立角機場,大量玻璃鋼結構樓梯與光面石材盡顯高技派建筑的純凈與高貴;同時也讓整個機場處處都成為女士“走光”的黑點,投入使用之后才勉強把光面石材處理成啞光,玻璃樓梯的踏步貼上磨砂紙等等。
所以設計師應因地制宜,充分考慮項目當地的人文特點,在亞洲國家,走光是會對女性產生困擾的問題,那么用輕透的手法來做的樓梯,最好通過噴砂、貼膜、隔柵等方式來做一些遮擋,設計時考慮貼單反相或做一些視角干擾又符合空間設計的效果,這樣可以兩全其美。
▲玻璃樓梯的噴砂效果
另外在設計樓梯時的坡度不要超過30度,踏步到緩臺的級數控制在12階以內,側欄桿可以采用夾膠玻璃(磨砂膠膜或彩色膠膜)。還有龍骨樓梯踏板間空隙也要特別注意:盡量加裝不透明擋板,這個問題往往容易在設計過程中被忽視!
樓梯上,還有更多危險?
隨著越來越多樓梯在公共場所應用,發生在樓梯上的事故可能遠遠不止上述四種……作為設計者,在樓梯這一問題上應該有的思考也遠遠不應止于本文提到的這些。
比如幼兒園等兒童較多的場所,樓梯欄桿的高度和空隙、踏步的高度和寬度、扶手的位置等和普通場所必然不同;
比如養老院或醫院等行動不便人群較多的場所,樓梯的尺度與幼兒空間又不一樣,還有無障礙通道和設備安裝的考慮等等……
只有當越來越多設計師和生產企業從使用者需求去做更多細致的考慮,而不只將樓梯設計停留在美觀、造價上,不管是發生在電梯上還是在樓梯上的慘案才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