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相比大理石瓷磚,木紋磚擁有更悠久的歷史積淀,產品工藝、技術及仿真程度均更為成熟,而且在產品花色及鋪貼應用方面也并不遜色于木地板。
同時,面對擁有近千億產值規模的木地板市場,木紋磚的競爭優勢十分突出:在裝飾效果上擁有足以媲美木地板的逼真紋理,營造自然、樸實的空間體驗;又兼具保養簡單,防潮、耐磨、耐污性能卓越的物理特征,特別是在降雨較多、濕氣較重的南方地區,木紋磚競爭優勢不言而喻。
既然如此,木紋磚品類為何發展緩慢?
未來如何加快發展,才能成為建陶行業另一支實力強勁的“跨界”新軍?
一款20年發展歷程的跨世紀產品
毫無疑問,擁有20年發展歷程的木紋磚,是一款當之無愧的“跨世紀”產品。
1990年代中后期,福建等沿海產區得益于開放的地緣優勢,即已出現木紋磚,但囿于彼時的經濟消費水平,這款工藝技術簡單粗糙的新品推入市場后反響冷淡。久而久之,瓷磚廠家的研發推廣熱情也被澆滅。
千禧年后,行業幾乎不再有規模或品牌型企業推廣木紋磚,但該產品并未從市場上完全消失,而是以低端、低質、低價的形象在局部農村市場得到較多的使用。
這一時期木紋磚的工藝較為簡單,花色紋理的仿真度存在嚴重不足,產品在視覺上經不起仔細觀察,特別是木紋效果與原木差距十分明顯。雖如此,此時該產品低吸水率、高耐磨、耐酸性、無輻射、零污染等瓷磚基本屬性都完全具備。
再加之此時建陶行業流行產品為微粉磚,消費者更青睞亮光性產品和富麗堂皇的家居空間,灰頭土臉的木紋磚一直處于邊緣化狀態,被行業定位為小眾化、個性化及配套性產品,而且銷量也難以提振,未在建陶行業流行開來。
直到2006年,木紋磚的發展才迎來轉機。這一年,國內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樓蘭陶瓷應國外客戶要求,推出第一款中高檔木紋產品,拉開了木紋磚走向中高端市場的序幕。
同年,木紋磚專業品牌康拓也宣告成立,更多品牌的加入及產品色彩、紋路的升級,刷新了行業及消費者對木紋磚的全新認識。
2011年以后,伴隨著噴墨打印技術在建陶行業的逐步普及和應用,木紋磚的紋理效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以高端市場為導向的木紋產品和木紋磚品牌紛紛涌現,并讓市場開始充滿田園的芬芳。
隨后兩年,木紋磚愈演愈熱,在各大陶瓷展會都不乏木紋磚身影。特別是2013年前后,“木”與“石”風靡建陶行業,廣受追捧,甚至在個別產區還出現短短兩三個月就新上十余條木紋磚生產線的盛況。
技術進步及市場的逐步成熟讓木紋磚擁有“跨界與木地板競技”的雄厚資本。正因如此,木紋磚的市場前景被普遍開好,并被認為將在二三線城市得到普及和較多地蠶食木地板市場。
不過,廠家及品牌的大量涌入,很快讓這個正處于培育階段的品類陷入畸形發展狀態——價格戰、品質戰層出不窮,愈演愈盛。尤其是一些盲目跟風、進入木紋磚領域的廠家,產品毫無特色,又缺乏市場開拓能力和銷售經驗,最終淪為市場滯銷品,大打價格戰。
難以突破空間應用及小眾產品局限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品類的發展來看,近些年木紋磚一直忽冷忽熱。市場旺盛之時,較多的陶企涌入,并準備“大施拳腳”,不斷在產品研發方面推陳出新,可市場一旦轉淡,又批量退出,產品也隨之下架。
實際上,據佛山多家網版公司及木紋磚生產企業透露,保守估計,近三年木紋磚產量增長超過200%,譬如2017開年至今,江西高安新增兩條木紋磚生產線,并且未來還將有陶企陸續改線木紋磚。但總體來看,增長的產量大部分為低端產品,高端品牌及產品增長少之又少。
“木紋磚與實木地板相比擁有太多優勢,如果行業能夠形成集體的力量來引導消費者,木紋磚搶占實木地板30%以上的市場份額可能性非常之大。”業內人士指出,從近些年的發展速度來看,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終端銷售規模,木紋磚都取得了大幅度增長,但全行業對消費者的引導力量卻相對不足。
當前的現狀是,大部分企業還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全行業不僅未形成一股強勁的力量來推廣該產品,反而陷入同質化、低價競爭的泥潭,相互激烈廝殺和內耗爭斗。
“從空間應用角度來看,木紋磚在客廳、廚房、陽臺上的使用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有悖于消費者的用磚習慣,為此在產品規格、質感等方面,還需要再突破。”
其次,在品牌運作層面,當前的木紋磚普遍為低端化運營,大部分品牌的工藝創新及研發的國際化視野較為匱乏,很多僅是簡單地使用噴墨技術生產。“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在不同工藝的疊加運用,產品規格、厚薄等方向繼續做文章,進一步延伸和拓展產品的空間運用范圍,同時還可融入木文化,賦予產品全新的生命力及活力。”
另一大瓶頸是,陶企在終端的營銷理念還存在較大問題——普遍采取低價營銷策略,將木紋磚當作其它品類的附屬及補充,這使得該產品在終端的展示大多呈現不專業的效果,并留給消費者低端、低質的印象。因此,對于木紋磚品類發展而言,亟需從產品應用展示、品質提升等方面輸出高端的品牌形象,改變市場對木紋磚的固有印象。
除此之外,在木紋磚生產企業看來,木紋磚被定義為小眾產品也是問題的根源所在。眾多陶企將木紋磚視為小眾化產品,沒有將該品類做強做大的宏偉目標,這種概念的偏差成為木紋磚市場份額繼續提升的最大阻力,對于終端的引導也停留在小眾產品的引導力度上。未來,陶企也需要走出這一誤區,將木紋磚放到大眾化產品的角度來推廣與引導消費者。
缺少“帶頭大哥” 引領品類系統化運作
談及木紋磚當前發展現狀,許多行業大佬不約而同地認為,該品類缺少“帶頭大哥”,對市場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教育。
從當前的品類格局來看,較為知名的木紋磚專業品牌屈指可數,且規模都不大,更多的品牌及廠家是將木紋磚作為一款附屬產品,并在終端展示上也多以專賣區為主,同時在空間應用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導致以單品類運作的木紋磚品牌體量都不大。
業內觀察人士指出,實際上當前木紋磚的市場份額并不小,但各品牌的產品銷量相對都較為均衡,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品牌格局,且多為中低端運營,這對該品類的發展而言非常不利。
從跨界競爭的角度而言,木紋磚品牌普遍還缺少“跳出行業競爭”和“精細化營銷”的思維;此外,在消費年輕化、風格化、整裝化趨勢下,木紋磚也需要站在消費者角度,突破產品的應用空間局限。
并且對于跨界所面對的競爭對手,大理石瓷磚所面對的石材行業,在展示、營銷及品牌運作上都十分簡單和粗放,而木地板行業的品牌運作較瓷磚而言,更為成熟。這是木紋磚相比大理石瓷磚跨界難的客觀原因之一。
要提升產品觸感 更要提升“軟實力”
針對木紋磚品類的培育發展,業內人士曾多次支招:“在銷售渠道上,木紋磚企業可以整合市場資源,尋求木地板經銷商合作;在產品創新上,可以仿一些稀缺的名貴木材,使產品更具競爭力。”但楊志達表示,這兩種方法并不一定行之有效,首先行業存在差異性,發動木地板經銷商銷售木紋磚,可能會因為銷售理念和模式的不同,而導致“水土不服”;同時,很多稀缺的名貴木材,其花色紋理并不精美,很多時候很難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只有原木同時具備稀缺性和紋理精美兩大條件,才有‘仿’的市場和價值。”楊志達說道。
仿木是瓷磚產品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如今這一說法已經得到了行業人士的廣泛認同。從改革開放至今,消費潮流已經從早期的金碧輝煌過渡到如今的現代簡約,爾后或返璞歸真,回歸到自然樸實,同時中國消費者幾千年來對“木”都有著特殊的鐘愛,從框架式木結構的中國古代建筑的傳承,到木質家具的風靡,都體現出國人的對“木”的偏愛。
此外,木紋磚發展的另一個契機是,木地板在使用過程中存在明顯的物理缺陷,在消費者二次裝修之時,可能會因為木地板的種種弊端,考慮使用瓷磚等其他材料,而瓷磚物理性能卓越、使用壽命持久,很大可能會成為消費者的首要選擇。
當然,為更好的適應未來市場,木紋磚也需要全面提升,真正突破瓶頸掣肘。楊志達表示,經過20年的闊步發展,木紋磚紋理的逼真度已經無限接近天然木材,下一步需要提升的是展示應用水平和空間的多樣性,并拓展和延伸使用范圍。
“從產品本身來看,目前國內的工藝水平對比國外高端木紋磚還存在一定差距。”楊志達指出,在產品創新方面,木紋磚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真正的木紋磚應該是,視覺與觸覺和真正的原木完全一致,但當前的現狀是,在觸感上木紋磚還不夠完美,給消費者的感覺較為冰冷。
最近兩年,在上游裝備技術創新的持續推動下,對于高端木紋磚品牌而言,其紋理、觸感、設計都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不僅規格更加豐富多樣,其表面工藝早已不再局限于噴墨打印,模具、干粒、輥筒與噴墨印花技術疊加,呈現出的是質感更加細膩、紋理逼真度更高的木紋磚。同時,效果表現日益大膽,紋理也由最初單純地模仿天然名貴木種轉變成不斷融入人文元素,油漆木、報紙木、金屬木等色彩艷麗的產品不斷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木紋磚的產品體系。
為了讓產品對比木地板優勢更加明顯,有陶企還推動木紋磚向功能性延伸,推出負離子木紋磚;亦有陶企為了讓產品具備更高的終端辨識度,將木紋磚重新命名為“木地板瓷磚”“磁木地板”……以凸顯產品的使用屬性和替代價值。
但饒是如此,木紋磚品類一直緩慢發展,遠未實現跨界與木地板一爭高下的發展預期。
據木地板行業相關協會不完全統計,2016年我國具有一定規模的地板企業木質地板總銷量約為39680萬平方米,銷售收入逼近1000億元,目前中國大城市住宅木地板平均普及率為25%左右,中型城市住宅約為10%左右,隨著我國國民收入和整體消費水平穩步提升,“十三五”期間我國木地板行業總體將呈增長趨勢,預計到2021年,木地板行業銷售收入將接近1300億元。
在眾多業內專業人士看來,相比產品的工藝技術,木紋磚企業更需要提升軟實力和解決系統化運營問題,如品牌和產品的高端化,市場的良性化,空間應用的多樣性等,特別是各品牌之間需要抱團發展,協力加大推廣力度,共同推動木紋磚品類做大做強和更好、更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