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互聯時代,不再是“戰力”決定勝負,(力量的決定因素,是競爭最初級的階段)而是“戰略維度”決定勝負,甚至可以不戰而定勝負。就如功夫片里的那些頂尖高手,只要亮相比一比內力,無需動手,勝敗已分。孫子兵法說: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上策也。諸葛孔明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理想化狀態就真成為現實了。
你不主動革自己的命,別人就會來革你的命。所謂移動互聯戰略,不但是互聯網企業的頂層設計和模式,也是傳統企業互聯網變革繞不過去的一道坎:怎么成功的進行轉型和升級?
第一,戰略升維,攻擊降維
戰略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名詞,之所以我不是很想去談,是因為大家認為戰略就是一堆規劃,虛得很。戰略是什么?戰略是一種選擇,更就是為了更好的獲取企業在未來長期的競爭優勢。
沒有對戰略認識清楚,執行就是找死,而且死的很快。我見過太多跟我談執行力的人,他們認為,一切的根源就是沒執行好,我卻跟他的認識相反,我認為,戰略沒有定或者出了問題,執行無法有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如果還有人搞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就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你看看現在的培訓課程,講執行力的還有多少?另外,也沒見過谷歌和蘋果每天大談什么執行力、苦行僧式的干苦力,相反,這類企業的戰略和認知維度高出多數企業一大截。
有人說,滴滴出行是在跟出租車司機競爭,搶他們的飯碗,其實這個話題我不想這么談,因為落后是保護不住的,搶他們的飯碗也活該。這哪是什么競爭,簡直就是超越競爭。
這就像穿越蟲洞一樣,傳統的航天飛機、宇宙飛船在相對論的理論下,無論如何也無法超越光速飛行,如果要達到外層空間,幾乎不可能,那么,就需要一種新的戰略和認知才能做到,如穿越蟲洞。
“攻擊降維”是什么意思呢?一旦戰略和模式確定了,接下來就是快速的攻擊,縮短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短時間之內造成某個消費群和社群的關聯、互動和口碑。
傳統的做法是慢慢來,一步一個腳印,做加法;而互聯網的方式是短時間激發和引爆,做的是乘法。要么沒有市場反應,要么有大反應,這是互聯網的法則,如很多互聯網品牌迅速獲得了超級口碑,病毒式的擴散,比什么廣告都好。
第二,破局,就是發現引爆點
戰略確定了,并不是按部就班從頭開始,慢慢執行、慢慢產生效果,而是需要找到一個落腳點和突破口,這個“突破口”我們把它叫做引爆點。
很多傳統企業面對移動互聯網的沖擊,已經變得有些焦慮和迷茫,如:傳統的渠道還要不要做?難道終端就過剩、失效了?傳播要怎么做,“廣告+代言”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當今的傳播模式了,新的模式將是怎樣的?太多的問題,太多的思緒。
移動互聯時代,品牌或產品的引爆點在哪?
正如劉春雄老師說的,互聯網時代,企業營銷失去了抓手!傳統抓手已經消失,新的抓手又是什么?
互聯網第一思維是“用戶思維”,圍繞客戶和用戶來解決問題,這是當前一切活動的本質。產品就是品牌的時代,要打造極致的產品和體驗,用戶需求是基礎要素,通過移動互聯網方式,整合用戶資源,打造基于價值鏈、生態圈的營銷閉環。
傳統營銷是廣告的傳播結合渠道的推動來完成銷售,是以“我思維”為主;而移動互聯時代則是“他思維”為主,傳統營銷很難做到超越用戶的期望,更難以引發消費者共鳴,移動互聯時代,則從用戶痛點出發,用粉絲營銷引爆社群。
蘋果用極致產品和體驗引爆;小米用論壇、微博、QQ空間引爆、江小白用社群方式,用粉絲和口碑。
營銷因此而發生很大改變。
第三,互聯網化大單品帶動體系
偉大的品牌之下是偉大的產品。極致產品,首先是創新,就是要求產品要“小而美”,跟之前的“大而全”的做法有天壤之別。不需要幾百個產品,用一個極致體驗的產品及核心組合,形成互聯網大單品及體系,實現客戶的聚集,粉絲化和口碑化。
蘋果和小米都是這樣的方式。當然,如果企業是做消費品,如飲料、食品,當然不能只生產一款產品,而是要采用聚焦戰略,在一個品類中,先做好一款或者幾款產品,再形成核心產品組合,實現精準人群和客戶的覆蓋。
大單品是流量入口、是口碑的加速器、是客戶聚集的載體,形成大單品驅動和帶動整個產品體系的發展和豐富。
第四,創新都是顛覆
有人都提倡“微創新”,我認為創新就是創新,沒有什么“微創新”,這是一個偽命題?;ヂ摃r代的創新一定是顛覆式的,修修補補的創新是微創新。
有人肯定會說,那產品的迭代更新呢?我認為,那只是產品的不斷更新,不是我們定義的頂層設計的“創新”那個概念。
iPhone上市之前,大家并不知道需要這樣一個手機,這是創新,也是顛覆式的;滴滴、共享單車等都是顛覆式的創新,人家根本就不認為你傳統出租車和單車是他的競爭對手。
顛覆式創新不是做加法,是做減法,如產品創新,并不是增加一些功能,而是要減少不必要的功能,簡化操作,提升體驗感。只有超出客戶期望的產品和體驗才能加速產品的銷售和口碑的傳播,這又是在做乘法。
另外,上面提到的商業模式的創新,從更高的維度進行思考,從更接近消費者的維度進行攻擊,也能產生乘法效應。
第五,戰略不是方向,方向什么也不是!
戰略不是方向,方向什么也不是!不能落地其實就不是戰略。戰略本身就是可以操作和落地的,一個好的戰略就是一個好的資源。
從移動互聯網的現狀看,企業更應該重視戰略和模式,傳統的“加法”已經很難做,因為用的是普通人類的做法,卻想達到“外星人”的速度,不可能!那么,做乘法,需要有更高的思維和模式,這種方式是原來不存在的模式,需要我們開動思維的智慧去發現,去創造。
傳統企業整合資源為什么那么難,因為他們做的都是“重資產”的事情,而新戰略和模式是一種互聯網“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開放模式,所以,資源不用整合,戰略和模式本身就成為一種資源。
如前面提到的滴滴,共享單車,這就是“戰略”和模式的勝利,如果單靠每個城市幾個人、十幾個人的團隊去運營,正常運轉都成問題,還能做好管理、服務,并做出這樣的效果和影響力嗎?
運用任性的有點和弱點,讓資源自動聚集、自我管理和分配,這就是互聯網的做法沒這事互聯網戰略、組織模式的勝利。怎么想都覺的這個戰略很牛。
第六,忘記傳播,精準營銷
娃哈哈銷售下滑連續下滑,董事長宗慶后總結了四點,其中一點是:廣告宣傳形式發展太快。他說,要減少央視等媒體的投放,注重精準互聯網、自媒體的投放。
傳播,不是你要說什么,而是消費者喜歡聽什么?傳的重心實際上是播,而不是我們去傳,去灌輸,消費者幫我們去傳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大量的央視廣告加上明星代言,在這個媒體碎片化的時代,高速度集中的廣告宣傳和洗腦的時代已經過去,傳播要更加人性化、個性化和精準化。
高質量內容的自媒體已經成為主戰場,包括產品本身已經是媒介、自帶流量,產品本身也是品牌,因此傳播也需要從零開始,跳出競爭。而已微信服務號、社區群成為互聯網時代鏈接精準消費者的抓手,以此為運營的核心,將品牌、產品和整個生態系統建設完整,就可以實現粉絲的聚集、沉淀和深度服務,互聯網的轉型升級才能真正落地。
以后,就可以信心十足的說,我知道廣告費的50%浪費在哪里!
第七,從渠道推動到全渠道營銷
傳統營銷,企業最怕的不是產品不好,而是不知道怎么賣,也就是說不知道誰來賣、在哪賣、賣給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三個問題基本可以集中解決。
首先。誰來賣,也就是渠道和分銷系統,有些產品因為小眾,消費分散,確實難以找到經銷商,但通過電商、微升、社群,甚至眾籌等就可以解決分銷和銷售的問題。
其次,在哪里賣,即終端和消費者接觸點問題。自建終端難度大、風險高、時間慢,找終端賣,不知道哪類終端合適,甚至沒有現成的終端。這個時候,點對點,點對多、平臺等都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還壓縮了渠道的層級。
再次,賣給誰?移動互聯,直接面對分散消費者,聚集分散的消費者,形成社群,如微信分銷系統,不但尋找到代理,還解決了消費者來源和第一批顧客的難題。
第八,引領消費潮流,讓品牌成為夢想化身
產品很重要,但如果僅僅停留在產品層面顯然又是不夠的。很多時候,消費者購買的是一種綜合感受和精神體驗。如褚橙,我們吃的僅僅是一個橙子嗎?表面是,但更多的是褚時健永不放棄的一種精神。產品和品牌最終極的目標就是要成為消費者的夢想化身。
小結
精準營銷的時代真正來臨。消費需求和市場競爭充分表明:大傳播時代已經過去,用傳統方式塑造品牌費時、費力,且效果遠不如精準營銷更有效率。
移動互聯網時代,品牌塑造的路徑已發生根本性轉變。由傳統的“由外而內”的品牌塑造+央視大傳播+明星代言+深度分銷的方式,轉變為“由內而外”的消費者精準營銷和互動。
互聯網時代品牌、產品最好的塑造、建立和溝通傳播方式是:互聯網化品牌(品牌IP化)+產品人格化(大單品)塑造”+百度搜索及周邊信息生態
+微營銷策劃及運營+新媒體戰役引爆。
再重申一遍:
企業掌門人要改變思維,要具有互聯網的思維和精神。
要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不可分割。
要堅定不移的制訂和執行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和升級的戰略。
制訂移動互聯網戰略,傳統企業需要有“革”自己命的勇氣。因為,這注定就是一場顛覆傳統企業命運的戰爭,要么倒下,要么破繭重生!
來源:中華建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