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酸枝同比每噸漲三至五萬元
紅木上漲勢頭不亞于2013年
“紅酸枝(交趾黃檀),2009年是兩至三萬元每噸,現在是三十萬元每噸,再過八到十年,上百萬元每噸有可能都買不到。”臨海老陳紅木館的陳義仁與紅木打了40多年交道,但對于最近的紅木行情,他也是始料未及。各原材出口國紛紛出臺各項禁令,禁止原材料的出口、砍伐,“之前也喊了兩年,但都沒有真正實施,大家心里也就不緊張了,可現在材料是真進不來了。”
和陳義仁一樣,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今年和2013年的情況不同,這次紅木漲價之后將不會暴跌。
“最近的紅木漲勢確實是來得很快,比如紅酸枝去年同期相比每噸上漲了三至五萬元,而白酸枝(奧氏黃檀)則上漲了三分之一,按這個架勢,估計今的漲幅不會亞于2013年。”臺州楓南路紅木館的周先生說,2013年,雖然紅木家具原料的價格漲得快,但是2014年跌得也快,“但是今年,這價格漲上去肯定是不會跌了,因為這些禁令,原材料都緊張了。”
傳統的東南亞市場進貨越發困難
非洲南美洲成為不少企業的選材地
緬甸、老撾、柬埔寨,這些地方原本是紅木行業選擇進口木材的國家。但是不少人表示,現在要到東南亞進口木材是越來越難了。
“秋冬季節是傳統木材銷售旺季,但是我們要到東南亞進口紅木卻越來越難了。”陳義仁說,最近緬甸政府不斷推出新的原木出口禁令,緬甸三年內從“限伐令”到“禁伐令”再到“全面停止木材出口”,紅木來源渠道受重創。
隨著緬甸、老撾、柬埔寨的陸續封關,再加上2017年這些國家又多次提升木材出口關稅,由此原材料輸送至國內越來越困難,且成本越來越高,“緬甸花梨等木材,5個月價格上漲了50%。”
據了解,不斷走升的木材成本,使東南亞產區木材價格優勢已然不復存在,而作為新興市場的非洲南美地區,其價格優勢則日漸凸顯。以微凹黃檀為例,目前產地尼加拉瓜的微凹黃檀精方料價格報3.8-4.2萬元/噸,但與之材質相近的交趾黃檀,即便是短料價格也要在8萬元/噸。
“2017年,隨著東南亞地區木材市場競爭優勢的退卻,非洲南美洲一躍成為了木材行業、木地板企業關注的焦點。”
原材料價格上漲加劇紅木家具行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對于今年的形勢,不少紅木家具行業人士認為,這原材料價格上漲成了行業“拉距戰”推行器。
“原來,二三十年前,你有個幾萬元就可以進入紅木家具行業,現在,你沒有個幾百萬恐怕很難擠進來。”陳義仁說,現如今,紅木家具行業的門檻是越來越高了,另外,圈內也不斷洗牌,巨頭企業不僅在國內銷售市場拉線布局,在海外林場也是“占林圈地”,“大的紅木家具企業擁有的資源越來越多,小企業的空間日益被擠占。再加上價格的上漲,也只有大企業才能掌控更多稀缺的資源,小企業所獲的資源以及利潤空間也減少了很多。”
針對目前形式,不少紅木行業人士也認為,這一波原材料上漲行情下,紅木家具市場其實就像是一座“金字塔”,越到后門檻會越來越高,價格也會越來越貴,消費群體肯定會越來越小眾。
來源:中華建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