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洪水抵達消費端
2017年12月,多家定制企業陸續發布漲價通知,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據裝一網了解,單去年12月就有20多家定制家居企業發布漲價函。12月1日,冠特公司向經銷商下單價格預調通知;6日悍高下發告知函;7日,歐派家居下發漲價通知;好萊客緊隨其后在9日公布漲價消息。
在眾多漲價函中不難發現,定制家居調價原因幾近相同。以歐派家居為例,公司下發的調價通知中寫道,受國家環保政策及市場調控等因素影響,家居制造業原材料采購價格大幅上漲,2018年公司產品預計同比2017年采購價格上漲10%-15%。除此之外,歐派商場2017年12月的訂單如不符合下單條件,可按照預估同金額進行先行扣款下單,新價格從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
今年1月1日起,我國環境保護稅正式開征,施行近40年的排污收費制度退出舞臺,這也是我國首個綠色稅種。環保稅從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音四個方面征稅。大氣污染物按不同級別征收1.2元至12元不等;固體廢棄物按不同種類每噸征收5元至1000元;水污染物按每污染當量1.4元至14元不等;噪音按照超標分貝數每月350元至11200元。從目前的情況看,環保稅的征收短期內確實會使部分行業和企業的制造成本加大,進而迫使相關企業在環保政策下轉型升級。
受環保政策影響,定制家居相關原材料如板材、五金紙箱、泡沫及玻璃等價格大幅上漲,漲幅在5%-12%左右。據了解,2107年我國木材價格指數走勢也持續上升,業內專家預計2018年木材行業漲價潮仍將持續。
其實2017年,家居行業的漲價消息就沒有停止過。衛浴企業在一整年中都在于價格做“斗爭”。2月初,原材料銅、鎳、天然氣等漲價一波接一波,其中原紙價格一個月內漲價近4000-5000元/噸,銅價創下近兩年新高,氧化鋅價格漲近5000元/噸。受此影響,國內衛浴及周邊行業如電鍍、鑄鐵等均出現漲價潮,其中電鍍單價上漲幅度達到20%,是自2014年6月以來電鍍費用的較大漲幅。10月,銅價再次迎來兩波跳漲,長江現貨均價53,680元噸/,廣東現貨均價53,390元/噸;全國多家紙板、紙箱廠紛紛上調出廠價格,全國的價格普遍上調7%-30%。衛浴品牌企業在成本的重壓下已經陸續發出漲價通知。與此同時,2017年年底,貴金屬的價格一路飆升,預計衛浴、家具、門窗、櫥柜又將迎來一波漲價熱潮。
改革開放后五次大通脹回顧
對升斗小民來說,通脹意味著財富的縮水和生活壓力加劇,特別是一些背負著房貸、車貸、養老、教育、醫療壓力的家庭或個人,通脹會讓他們倍感壓力。但對高居世界第二的中國經濟體來說,通脹真不是什么新鮮事,因為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發生過多次的通脹危機。
第一次通脹(80年代初)
文革結束后,中國百廢待興,政府大力推進令十億人歡欣鼓舞的“四個現代化”。無奈囊中羞澀,中國根本沒有錢搞建設。以外匯儲備為例,1978中國外匯儲備僅為1.67億美元,隨后一年中我國大量進口國外機器設備,結果1980年外匯儲備為-13億美元。1979~1980年政府財政赤字都達170億元以上,不得不增發貨幣130億元來彌補國庫虧空。最終導致總需求增長過快,物價迅速上漲(達7.5%),國民首次見識了通脹的威力。
第二次通脹(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了如火如荼的經濟建設,鄉鎮企業雨后春筍般地在全中國各地涌現出來。90年代初,國家允許商品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自由定價。投資的迅速擴張,和增幅達35%以上的貨幣供應量,加劇了當時舊有價格體系和經濟結構中不合理因素,于是又使通貨膨脹再度爆發。據統計,1988年的零售物價指數達到18.5%,1993年,國內的通貨膨脹率為13.2%,通貨膨脹高峰在1994年,當年的通貨膨脹率達到21.7%。當年財政價格補貼高達319.6億元,商品供求差額為2731.3億元。中央迅即做出反應,召開會議整頓經濟秩序。
第三次通脹(2008-2012年)
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力推4萬億刺激,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此后,中國M2開始撒腿狂奔,大量的貨幣超發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同時,中國在沿海地區出現民工荒,工資成本迅速上升,推動商品價格上漲。由于此一階段中國經濟處于歷史最為健康的水平,加上房地產的蓄水池作用,未對老百姓的生活造成顯著影響。
第四次通漲(2018~)
2016年9月以來的原材料瘋漲,上游材料企業和中游工業品行業及貿易商充分利用供給側改革下的監管疏漏,原材料被哄抬到難以承受的高位。據一些知情人士透露,在電子元器件瘋狂上漲的時期,有的貿易商一個月凈賺一億。在紙包裝行業,中間廠商屯積的原紙,一個月凈賺千萬之巨。進入2018,這些賺紅了眼的廠家正在磨拳擦掌,伺機掀起材料漲價狂潮。但與2009年內需大爆發拉動物價上漲不同,這一次則是供給側改革推動上游原材料上漲,因此,此次通脹將更為兇險。
中小企業面臨殘酷洗牌
從2008年開始,中國經濟首次出現產能過剩,并迎來最好的調整機會。然而,此后十年,在4萬億經濟刺激下,中國在房地產和鐵公基方面投資巨大,窒息了中小制造業的生存空間。
近年來,房地產對內需的影響逐漸顯露出來,被房地產套住的居民越來越拿不出錢來消費。而制造業成本趕超美國、環保整治持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強勢回升,部分外資企業撤離,又大大削弱了中國的出口。隨著漲價逐漸傳導到消費端,出口和內需還有可能繼續下滑,處在產能過剩與低價競爭雙重夾擊中的中小制造企業將迎來致命洗牌。
2018年,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出口配套行業,快消品行業和紡織服裝等行業都可能是洗牌最劇烈的行業。人工上漲,地租上漲,稅費上漲,原料上漲,物流費用上漲,融資成本上漲,市場萎縮,去產能,環保運動,總有一件利器把你刺得滿身是傷。而那些議價能力不強、環保難達標、現金流短缺的中小企業將耗干最后一滴血。
來源:中華建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