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點解析
在家具外觀專利權侵權案例中,最讓人匪夷所思的莫過于雙方企業都拿著各自產品的專利互指“侵權”,甚至互相告上法庭,上演“羅生門”事件。而家具侵權案例也往往會與“炒作”、“惡意中傷”等詞語連在一起。也有不少人稱更多被抄襲企業忍氣吞聲的原因就在于家具外觀專利官司難打。到底難在哪?業內人士認為,除去一些客觀因素外,維權意識和知識尤為重要。
外觀侵權認定有難度
朱長嶺和于秀蘇都認為第一困難的就是外觀專利很難界定,“在原設計上稍微做點改動就很難再說是你的了。”據有過維權成功經驗的戚麟介紹,事實確實如此。“在侵權認定中,有一個標準是‘外觀完全一致或相似’。”完全一致非常好判斷,但何為相似?“相似的判斷就在于是否會造成一般消費者混淆,屬于主觀認定,法官可以自由裁量,或者讓一定數目的消費者來判斷是否相似。”如此,就會存在變數。
記者了解到,“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為準。專利產品的外觀設計與被控侵權產品的大小、材質、內部結構及性能,不是判定兩者是否相同或者相近似的依據。”“現在的企業原封不動照抄的少,判斷起來自然就會有一定難度。”于秀蘇說。
專利案成本不低
此外,“專利案的成本高。”戚麟介紹,一般來說,一個專利一個案子,如果被抄襲了30個專利權產品,那意味著30件官司。“每個案子都要收立案費、證據保存費、律師費等。”時間成本也是不少企業無法承受的。“一般一個專利侵權案需要一年半載,而且光設計專利是有效還是無效,就需要大約7個來回。”而由于侵權企業大多在外地,這其中耗費的人力成本也不低。
朱長嶺也分析,“企業也擔心打假的同時把自己的產品銷售額搞下降了,所以也不敢維權。”綜合種種,于秀蘇表示:“即便官司打贏了,也賠不起這個時間,導致很多有原創水平的企業,一方面維權,一方面把精力放在創新上。”
法制意識依然不強
與客觀事實相依存的,是企業的維權意識和知識仍然不強。高非認為,其實維權起來本身并不復雜,“很多時候復雜,主要是因為企業許多工作沒做所致。”
在他看來,企業在做產品研發時,專利資料和申請等工作要做到位。“在產品上市之前,就應對各種抄襲進行情景演練。一旦發現抄襲,照方抓藥就是了。”而目前的情況是,很多企業自身不太重視,也對自家的產品自信不足。而如果自身沒有做好專利申請和證據保全等工作,不僅法院不會認可,也會被侵權企業反訴。
高非強調,一旦發現侵權,應請專業的機構來進行證據保全工作。“維權意識和知識同樣重要。”張運金則認為,維權與否首先需要公民基本的法律和法制意識,行業也好,社會也好,如果認定侵權,不要靠炒作和自我判斷,而應按法律辦事,這才是規范成熟的心態,也更利于行業進步。
展望未來
雖然抄襲問題久而有之,但隨著中國家具行業的發展,持續抄襲不僅是對原創企業的不公,更會損壞行業的長遠發展。中國家具外觀專利權的未來在哪?如何才能改變抄襲這一行業陋習?業內人士建議,不僅外部監管要加強,最重要的是,原創企業要繼續引領創新,做大做強。
原創企業引領發展
談到如何解決專利權紛爭問題,朱長嶺介紹,業內一些大企業發現被抄襲后的做法是,隨時更新,繼續引領潮流,讓別人跟不上。“我們要繼續加強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技術,業內大企業要不斷創新,引領行業發展。”
高非也認為,堅持研發創新的企業必須要有遠大的目標,全力發展品牌、全力創新,把自己做大做強,“只有強大了才有話語權,這是解決紛爭的根本辦法。”
提高企業侵權成本
戚麟認為,要杜絕專利侵權,還得提高企業的侵權成本。據其介紹,在現在的家具專利權侵權案中,企業的侵權成本其實很低。“首先是賠償責任很難界定。”
據了解,維權企業需向法院提供侵權產品的銷售數額,而“這個很難拿到”。即使訴訟成功,“有的企業換個名字繼續賣侵權產品。”如果侵權成本大大提高,估計企業在抄襲之前也會掂量到底值不值。
集體原創意識需提高
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國家、企業、行業、媒體甚至消費者,其實對于家具的專利權關注都不太高,首先需要的是集體對原創設計的尊重和引導。
高非表示,有些靠抄襲起家的家具企業甚至是當地的納稅大戶,“地區割據現象尤為明顯”。他認為,這種企業不僅不應受到“保護”,政府還應在此過程中加強總體的監管,對企業產生正確的引導。
盡管現在大家都能意識到“抄襲是不對的”,但戚麟認為,整體對于抄襲現象的自我認知還應提高,而消費者也應該維護原創產品,提高對家具設計的要求。“但這是一個消費層次問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行業組織力量不可忽視
在家具專利權糾紛中,中國家具協會和北京家具協會都制定了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定。朱長嶺表示:“行業反對抄襲,對抄襲現象支持媒體監督,并會對屢教不改的會員進行開除。”于秀蘇也表示,會積極配合維權企業幫忙取證、交涉和呼吁,并對侵權企業在網站及宣傳媒體上曝光。“我們還從原創設計的培訓入手,培養原創設計人員,賦予行業正能量。”
但也有業內人士提出,如果行業內能夠成立一個自律的組織,像歐美國家一樣,由行業協會來負責保護知識產權,集各大品牌之力,使用專門的隊伍來做這種事情,或許維權的力量更強大,對侵權企業也更有威懾力。
歡迎維權但拒絕炒作
我們當然反對任何形式的抄襲。只是當“踢館”事件頻出,“無定論”的事件變多,“惡意中傷”、“炒作”之聲不絕于耳,甚至即便在訴的案件中,誰是真正的受害者一年半載內仍無定論之時,大家都需要冷靜。
專利權侵權案并不簡單,耗費的不僅是人力、物力,“時間也耗不起”,所以很多企業都選擇“繼續創新,繼續引領潮流,讓別人跟不上”。
那這些敢于維權的企業要的是什么?不可否認的是,維權方維的是知識產權,反對抄襲的行業陋習,同時也得到了關注度。歷數每次媒體、廠商、經銷商云集的展會“踢館”事件,哪個沒有獲得媒體的連續報道和業內的高度關注?創下高價索賠紀錄的雙葉家具方面就曾坦言,高額索賠并非想借起訴獲利,而是為了“呼吁媒體、政府、消費者都來關注這個行業,聯合行業知名品牌來維護知識產權”。這種直接訴諸法律的自然由法院來判決孰是孰非,靜等判決即可。但那些幾乎每年都帶著媒體“踢館”又沒有后續動作的企業就多少讓人有些不解了:既然侵權,采取法律手段就好,搞這么大排場確實很難逃脫“炒作”的嫌疑。
而一旦有人維權就指責“炒作”也的確有些“狹隘”了。用戚麟自己的話說:“有人出來光明正大地維權,反而遭受指責,這也不對吧?”畢竟,業內有這種紛爭是行業的進步,至少說明原創企業多了,企業也更加注重知識產權了,勢必會推動行業的進一步規范化發展。不過,我們歡迎的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解決問題,這才是一個對自己、對他人、對行業負責任的品牌的態度。
裝修第一網編輯綜合整理報道,更多資訊請登錄http://www.uxev.cn/